当前位置:主页 > 散文 > 西夏王陵

西夏王陵

在历史的进程中,改朝换代是司空见惯的事情。然而,一个王朝被推翻,同时其臣民也被灭族的事件并不常见。中国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个王朝,那就是先被灭国,在被灭族的西夏王国。
  西夏是11世纪初以党项羌族为主体建立的封建王朝。自1038年李元昊在兴庆府(今宁夏银川)称帝建国,其疆域“东尽黄河,西界玉门,南接萧关,北控大漠,地方万余里”,最鼎盛时期面积约83万平方公里,包括今宁夏、甘肃大部,内蒙古西部、陕西北部、青海东部、新疆东部及蒙古共和国南部的广大地区。前期与北宋、辽平分秋色,中后期与南宋、金鼎足而立,被人形容是“三分天下居其一,雄据西北两百年”。
  13世纪,成吉思汗结束了蒙古草原上长期分裂的局面,蒙古迅速兴起并日渐强大,开始对外扩张和掳掠,首当其冲的便是西夏。二十二年间,蒙古先后六次伐夏,其中成吉思汗四次亲征。1227年,成吉思汗包围夏都兴庆府达半年,威震四方的成吉思汗虽战无不胜,遇到西夏却遭西夏人拼死抵抗、陷入苦战之局,蒙古军队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,成吉思汗降旨“每饮则言,殄灭无遗?以死之、以灭之”。然而不久,成吉思汗病逝在六盘山下。1227年,蒙古军终于击败了西夏王朝,同时也将党项民族斩草除根。经过一番血雨腥风,蒙古大军集中兵力攻下了西夏都城兴庆府。经历189年的西夏王朝灭亡了,党项族也从此消失。
  西夏王朝虽然在历史上只有短短的189年,但是因为其留下的史籍不多,后来又被灭族,所以这个王朝就有很多不解之谜等待人们去解开。
  在西夏王陵景点门口,导游小姚要我们注意门票上的西夏文,西夏陵的“夏”字,上半部分是“开”中间加一竖,下半部分是“死”去掉上面的一横,乍一看就像汉字中的“死”字。
  西夏王陵又称西夏帝陵,位于银川西约30公里的贺兰山东麓。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寝,在方圆53平方公里的陵区内,分布着九座帝陵,253座陪葬墓,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、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。
  西夏王陵内现存9座帝陵,为裕陵、嘉陵、泰陵、安陵、献陵、显陵、寿陵、庄陵、康陵,坐北面南,按昭穆宗庙次序(左为昭,右为穆;父曰昭,子曰穆)葬制排列,形成东西两行。有254座陪葬墓。北端有一处三进院落建筑遗址,为陵邑(或宗庙)。东部边缘有砖瓦窑、石灰窑遗址,为陵区窑坊。
  西夏王陵虽然已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,然而,外形虽毁,但骨架尚存,宏伟的规模,严谨的布局,残留的陵丘,仍可显示出西夏王朝特有的时代气息和风貌。
  在50余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随着岗丘垄阜的自然起落。一座座黄色的陵台,高大得像一座座小山丘,在贺兰山下连绵展开,在阳光照映下,金光灿烂,十分壮观。西夏王陵区同北京明代十三陵的规模相当,陵园地面建筑均有角楼,门阙、碑亭、外城、内城、献殿、塔状陵台等建筑单元组成,平面总体布局呈纵向长方形,按照中国传统的以南北中线为轴,力求左右对称的格式排列。西夏王陵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西夏建筑形式。游人去的最多的是泰陵。泰陵就是通常说的西夏王陵景区。
  进入景区,我们首先去了西夏博物馆。我们跟随讲解员在展馆听讲了西夏国的历史。西夏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以西夏皇家陵园为背景,真实形象地揭示了西夏王国的兴衰历史。博物馆占地5300平方米,仿西夏建筑造型,风格别致,既有现代建筑之气势,又与陵区遗址相呼应。在博物馆里,我们看到了雕龙石柱、石马、琉璃鸱吻、西夏碑文、石雕人像座、佛经、佛画、西夏瓷器、官印等;特别是重达188公斤的鎏金铜牛,更是西夏文物中的瑰宝;还有以6:1的比例复制了维修前的西夏古塔。在二楼有精选临摹的8幅西夏壁画,展现了西夏石窟艺术的精华,让人们领略西夏王国昔日的辉煌和灿烂。诸多的历史之谜,独特的民族文化,会勾起人们的无限遐想。
  蒙古灭西夏,战火殃及陵区,地面建筑全部被毁。高大的阙台犹如威严的门卫,耸立于陵园最南端。碑亭位于其后,这里曾停放着用西夏文、汉文刻制的歌颂帝王功绩的石碑。
  碑亭后是月城,南墙居中为门阙,经门阙入月城,这里曾置放有文官、武将的石刻雕像。月城之北是陵城,陵城南神墙居中有门阙,经门阙入陵城,陵台偏处陵城西北,为塔式建筑,八角形,上下各分为五级、七级、九级不等,外部用砖包砌并附有出檐,为砖木瓦结构。陵台是陵园中的主体建筑。在中国古代传统陵园建筑中陵台一般为土冢,起封土作用,位墓室之上。但西夏陵台建在墓室北10米处,不具封土作用,其形状呈八边七级、五级、九级塔式,底层略高,往上层层收分,是塔式陵台,为夯土实心砖木混合密檐式结构,且偏离中轴线矗立,这在中国建筑史上无前例,是党项族的创造。塔式陵台前有献殿,用于供奉献物及祭奠。陵台至献殿有一条鱼脊梁封土,封土下为墓道。帝陵墓室在墓道北端,位居陵台南10米处,为三室(主室,左右耳室各一)土洞式结构,墓室四壁立护墙板,墓内有朽棺木,为土葬。
  陵城神墙四面居中有门阙,神墙四角有角台,表明了陵园的兆域地界。有的帝陵还圈有外城,有封闭式、马蹄形式和附有瓮城的外城。基本格局在仿宋陵的基础上有所创新。西夏王陵3号陵园是九座帝王陵园中占地最大和保护最好的一座,考古专家认定其为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墓地,俗称“昊王坟”。陵塔位于墓室的正后方,为中原地区陵墓所未见,反映了西夏贵族特殊的葬俗。王陵中出土的西夏碑础、墓碑、镏金铜牛和骨灰木盒,都以其真实的资料再现了绚丽多彩的古西夏文化历史。
  另外,在陵城东南角阙和东门发现的用于建筑装饰的栩栩如生的“妙音鸟”(佛经上称为迦陵频伽)、从各地征集的具柄铜镜、西夏陶瓷等文物令人大开眼界,也让游客赞叹不已。
  历朝历代帝王贵胄们既希望陵寝恢宏壮丽,又希望能够不被盗掘,高大的封土成了防止盗掘的重要屏障,明清两代皇帝陵墓,都把盛放帝王棺椁及殉葬品的墓室建在如山般高耸的封土下方;而西夏王陵的陵台,却不是位于墓室的正上方,而是位于墓室以北10米处,根本起不到封土的作用。
  另外,西夏王陵墓道的入口设置在献殿内部,这也是帝王陵寝中绝无仅有的。隐藏墓道的走向是帝王陵墓营造时最为隐秘的工作之一,明代万历皇帝定陵墓道入口设置在宝城的侧面,令人难以察觉,20世纪50年代发掘时曾让考古人员苦思冥想,大费周折。而西夏的皇帝们似乎并不担心这一点,除了墓道入口直接设置在献殿以外,西夏帝陵的献殿至陵台之间有一条突起于地面之上的鱼脊梁封土,墓道就埋藏在封土下方。
  与奢华的唐宋帝陵相比,西夏王陵的墓室要“简朴”得多,为位于中央的主室和左右耳室构成的三室土洞式结构,陪葬品也相对较少。这种种鲜见的特征,毫无疑问都是党项民族的创造。
  泰陵考古调查称3号陵。位于西夏博物馆西南,俗称“昊王坟”茔域面积约15万平方米,虽遭破坏,但仍是整个陵区中规模最大的西夏帝王陵墓。陵主李元昊,小字嵬理,后改姓嵬名氏,更名曩霄,自称“兀卒”(意天子)。性雄毅,多大略,晓“浮图佛学,通蕃汉文”。宋天圣六年(1028),率兵袭破回鹘夜洛隔可汗,夺取甘州(今甘肃张掖——)。24岁被立为太子。宋明道元年(1032),父死袭位,去唐、宋朝廷所赐“李”、“赵”姓,号“嵬名氏”。称帝,立年号,更衣冠,立官制,制礼仪,建蕃学,置十二监军司,又命大臣野利任荣创制文字(西夏文)。宋宝元元年(1038),筑坛受册,即皇帝位,国号大夏,都兴庆府(今银川市),年号天授礼法延祚。宋康定元年(1040)、宋庆利元年(1041)及二年,大举攻宋,与宋军分别战于三川口(今陕西延安西)、好水川(今宁夏隆德县西)和定川寨(今宁夏固原中和乡),皆获胜。夏天授礼法延祚七年(1044),与宋议和,并称臣于宋。宋册封其为夏国王。夏天授礼法延祚十一年(1048),因夺子宁令哥妻,在没藏讹庞唆使下,被宁令哥刺死。在位17年。谥武烈皇帝,庙号景宗,墓号泰陵。
  泰陵是整个陵区中规模最大的一座,历经千年,地面建筑虽遭严重破坏,但陵园的阙台、陵台基本完好,陵城神墙、门阙、角台大部尚好,布局清晰可辨。
  李元昊称帝建国后,追封其祖父和父亲为帝,因此西夏有12位名义上的皇帝。除了末代皇帝没有陵墓之外,西夏王陵区当有11座帝陵,现在只发现9座,另外两座陵墓不知所踪,也可能另外两位皇帝没有葬在陵区。
  西夏人虽然很蛮,但还是很重视弘扬本民族文化的。大庆元年(1036),西夏王朝开国皇帝李元昊命令大臣野利仁荣效仿汉文,主持创制并推广使用西夏文字。总共创制6000余字,编纂成书,分12卷,称作“国书”。上至佛经诏令,下到民间书信,都用西夏文书写。为了方便人们学习西夏文,元昊还下令印了字典。西夏灭亡后,仍由其后人在一定范围内延续使用至明朝中期。
  西夏王朝仅建国189年,尚没有形成自己成系统的文化。当这个剽悍的民族遇到另一个更加剽悍的民族,殊死抵抗,以硬碰硬的结果就是王国灭族。教训太深刻了。
印象书社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,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,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,但由于诸多原因,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,如果您对本站文章、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,请立即通知我们,情况属实,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,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!如果您有优秀的作品,印象书社会帮您宣传推荐。
上一篇:远方有个你
下一篇:品读赤山
返回顶部